宁昌古道亲情路
新闻动态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6:53 点击次数:101
高生元
微信版第1666期
宁国市南极乡与浙江省临安区原昌化地区地相连,路相通,人相亲,习相近。自古以来,宁国与昌化两地乡民交往历史悠久,情谊深厚。而宁昌古道是两地乡民之间交往的必经之路。
壹 两地地相连
从地理位置来讲,南极与昌化同处在清凉峰余脉与天目山脉之间,此地山如翠屏拱列,溪如碧玉涌动。昌化在山脉的南侧,南极在山脉的北侧。从行政隶属关系来讲,在历史上西汉时同属丹阳郡管辖。从血缘关系来讲,南极与昌化许多先民同祖同宗。从文化源流来讲,南极与昌化同属吴越文化。
南极与昌化两地相连, 据安徽省与浙江省2010年重新勘测界线统计,皖浙线328.505公里,其中宣城—杭州段146.963公里。宣城—杭州段这段省界中南极—昌化(岛石镇、大峡谷镇)约17.75公里。历史上,因行政区划的调整,地境隶属关系变化频繁,边界线犬牙相错。在近18公里的边界线一带,自古以来就分布着许多村落,如南极的朱家桥、龙川、南极、梅村、马村、孝岭坞、大坞、大沅、杨山坪、洪家塔、瓦窑坪;昌化的岛石、桃花溪、仙人塘,毛栗坑、华光潭、株树坑、呼日、马川、银坑,两地人民往来频繁。
展开剩余90%两地历史久远,南极乡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、越、楚,秦时属鄣郡,汉时属丹阳郡,境内有吴文化的土墩墓及汉墓,东汉建安十三年(208)孙权析宛陵县南乡置怀安县、宁国县,南极地界属怀安县(位置在今宁国市东南,旧时在东乡一至二十二都)管辖。怀安县数度废兴,400多年后,唐天宝三载(744)与宁国县合并,属宁国县(市)管辖至今。
昌化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、越,秦时属鄣郡,汉时属丹阳郡於潜县。昌化鱼跳乡出土有三国、东晋时期的陶瓷制品多件。晋时属吴兴郡於潜县,隋时属杭州於潜县,唐垂拱二年(686)析於潜县置紫溪县,北宋太平兴国三年(978)紫溪县改名昌化县,至1960年撤销昌化县并入临安县(市)至今。
两地村民交往至少可追溯到汉代,即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
贰 两地路相通
南极与昌化,道路相通。
一是马头岭古要道,由宁国南极乡梅村通往昌化呼日,达临安、杭州。南宋初,即在此设关隘,名马头岭关(又名马蹄岭),它与宁国境内董岭关、孔夫关、唐舍关、壕堑关、千秋关、铜岭关、黄花管、千顷关等一字儿排开,防止金兵南侵临安。马头岭高约800米,古道长约6公里,宽约1.2米,大部分是石板铺设,半岭有石砌亭子一座,上盖石板,约10平方米,供商旅行人休息。道路蜿蜒曲折,石板铺设规整。1969年修建公路时,古道废弃,修建古道的石碑,至今屹立在半岭古道旁。马头岭关发生过多起战事。今已有公路相通。
二是梅村村大坞古道,由南极梅村大坞通往昌化仙人塘、桃花溪,旧称山屋岭,岭高约750米,路长约4公里,宽约1米,大部分是石片铺设,今驴友称“宁昌古道”。右上经仙人塘达千顷塘(浙西天池),左下通昌化镇,达临安、杭州。
三是梅村村孝岭坞古道,由梅村孝岭坞通往昌化毛栗坑、株树坑(今名株川)、华光潭,接昌化镇,达临安、杭州。岭高约500米,路宽约1米,路面部分由石板铺设。
四是南极村杨山坪古乡道,由南极村杨山坪经坪岭通往岛石镇银坑(当地口语称“牛坑”),由银坑至呼日,而通昌化镇,达临安、杭州。
五是龙川村红游冲南山坑高坑岭古乡道,与岛石镇茶叶口村相连,经岛石镇达临安、杭州,亦是南极经高坑岭古道通往绩溪、歙县的捷径便道。
宁国南极与昌化的五条古道至今相连接,留存有许多文化古迹。
(一)半岭碑刻,位于宁国市南极乡梅村村马村半岭。该碑刻朝西向,青石质,做成牌坊型,四根立柱之间崁三通石碑,高2.5米,宽2.4米,中间一通高出两边0.3米,上有顶,碑刻前方有鼓形斜撑。中间一块碑刻分三部分:碑额文字已被破坏,仅剩两边浮雕文武图案——书和剑;碑额下方阴刻草书两段文字,内容是写此地山势高峻和赞扬捐资修路的;下部楷书阴刻捐资修路单位和人名及捐资数量,上、左右三边浮雕七条龙及祥云、花卉图案。左右两通碑刻均楷书阴刻捐资者姓名和捐资数量,上、左右三边也浮雕七条龙及祥云、花卉图案,文字大多已漶漫。中间两根石柱上行书阳刻:
志诚顿使危途坦,石刊恒留善士名。
两边两根石柱上行书阳刻:
勒石记功名不朽,输金乐善德无穷。
此碑刻是修建马头岭路的乐输碑,该碑刻做工精细,体量较大,不失为宁国市碑刻中的一件珍品。它的发现对研究宁国市的道路建造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,具有一定的意义。
(二)马头岭总兵墓,位于马头岭半山上。晚清太平军与清兵在南极展开多次拉锯战,如朱家桥之战、槽口河东畈之战、马头岭关的多次争夺战。清军镇守马头岭关的总兵,在与太平军激战时战死,埋在此地。
(三)千人墓洞,位于孝岭坞口左边半山上。晚清太平军追杀清军至梅村,村庄2000多人,四处逃命(俗称长毛跑反)。一部分逃向深山,另外1300多人躲进孝岭坞口左边半山的仙人洞里,最后一洞之人全部死难,故仙人洞号为“千人墓洞”,其中1000多梅姓人氏被灭绝。
(四)如来佛柱,又称如来八面护法柱,位于大坞自然村外200米路旁,即今称“宁昌古道”旁。为小型石雕建筑,柱身为本地产的花岗岩石材,高约1.7米,直径0.4米,8面。每面依次刻有“南无妙色身如来” “南无广博身如来” “南无离怖畏如来”、 “南无甘露王如来”“南无阿弥陀如来” “南无多宝如来” “南无宝胜如来”及立柱时间。立柱时间模糊不清,据考证石雕约成于明末清初时期。柱顶为毗罗檐盖,高约0.3米,行状像唐僧戴的帽子。往来古道之人,只要拜一拜如来佛柱,往返古道时会就平安无事。如来佛柱成了古道上行旅之人的精神支柱。
(五)高坑岭碑刻,位于龙川村红游冲南山坑高坑岭,碑高约1.8米,宽约1.15米,刻于清嘉庆二十五年(1820)。此碑记载了修路、建石亭的史实,以及乐输功德人员名单。
叁 两地人相亲
南极与昌化,乡民相互迁徙杂居,是两地居民密切交往的一种重要理由。
南极周氏。由昌化仙人塘、桃花溪、马川村等地外迁于宁国,定居在南极村水坑坞,周吉大坑,龙川村龙川坞、黄毛坞,梅村村马头岭脚等地。
南极高氏。由岛石镇呼日村株树坑迁往宁国,定居在梅村、大坞,南极村江村,龙川村黄毛坞、龙川坞等地。
南极方氏。由岛石镇马川村银坑迁往宁国,定居在梅村、大坞,南极大沅、坪岭脚、上银塘坑,龙川黄毛坞、石马埂等地。
南极帅氏。由岛石镇岛石村张家畈迁往宁国南极村坪岭脚、永宁村周吉汪家村定居。
南极徐氏。由昌化大峡谷镇迁往宁国梅村大坞、龙川村槽口定居。
南极陈氏。由昌化白牛桥迁往宁国南极乡大源、小源等地居住。
南极张氏。有昌化(唐昌)广竹园张氏迁往宁国南极龙川村瑶屏岭、南极村铁岭坪居住,清宣统元年两地宗亲统修宗谱。
昌化周氏。昌化仙人塘一带周氏先祖,于元明时期,一支由旌德迁入,一支由宁国甲路周湾迁入。
昌化高氏。岛石镇呼日村株树坑、下白坑高氏先祖由绩溪。迁入。
昌化吴氏。昌化十二都仙人塘、牵牛岭一带吴氏先祖,于明代由宁国永宁村周吉迁入。
《南极吴氏宗谱》,为南极、昌化吴氏共修
特别是清咸丰、同治年间,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。太平军与清军在皖南、浙西进行了长达10年的拉锯战,居民流离失所,百姓死伤惨重。战后,为了恢复生产,清政府在皖南与苏浙沪三省交界处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。宁国是战难重灾区,人口十不存一。此时昌化一带乡民大量迁徙于邻近昌化边界一带的南极乡定居。至今祖籍是昌化的南极居民约占全乡人口的五分之二。
两地居民有许多家族是同祖同宗,而古道则是联系两地村民的感情之纽带。
肆 两地习相近
南极乡龙川村以上的村民风俗习惯与昌化基本相同。以传统节俗为例简述之。
正月初一 即春节,清晨选择吉时燃放鞭炮烟花,迎接新年,谓之“出天星”。用“三牲”(鱼、肉、鸡)、“三素”(鸡蛋、木耳、豆腐)并焚香,拜天地(在家或到祠堂)祭祖。
清晨,人们吃罢长寿面(肉丝面或鸡汤面)就近拜见本族尊长、乡邻,少数人去舅家拜年。昌化籍人于除夕夜在大门贴“开门大吉”字条,企盼初一凌晨开门迎来全年好运。初二至十四日,中青年人出行给长辈、亲友拜年(女婿在初二、初三给丈母娘家拜年),主人以盛宴款待客人。
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,又称“上元节”,喜庆气氛达到高峰,有“十五大似年”之说。早晨人们多半吃汤圆,乡村龙狮队在当地耍玩或进城玩耍,为城区机关、店铺拜年。本地人于十八日送祖,祭拜祖宗画像后收起保管。
二月二 俗说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,传为土地菩萨生日,本地人用面粉做甜粑、甜包吃。
清明节 人们到郊外扫墓,挂清明吊,在外之人赶回家乡祭祖。亲友之间互赠“清明粿”。遇新坟,则在春社(立春后第五个戌日)前做清明,谓“新清明不过社”。
端午节 本地人家家户户包糯米粽,大门遍插艾蒿、菖蒲,喝雄黄酒,或将雄黄酒抹在小孩身上,或撒石灰于屋角以避疫。干爸干妈为干儿干女买衣裤、鞋帽。新婚女婿要给女方长辈恭敬礼品(烟酒、营养品等)
六月六 古称“天贶节”。人们多晒衣、书之物,俗称“晒霉”。本地人旧称此日为“安苗节”,送馒头(包子、发糕)给土地神,求其看护庄稼,不让野兽、虫鸟糟蹋。乡民互送包子、馒头。
七月半 旧称“中元节”“鬼节”,本地人备素品祭孤魂野鬼。旧时,村民这一天要整修道路。
中秋节 这天打糍粑、吃月饼、赏月。旧有习俗允许别人“摸秋”(在野外摸些玉米、花生、黄瓜、山芋等农作物),不视为偷窃,均有庆丰收之意。
冬至 本地人为祖坟培土并祭祀,旧有 “拣金”迁坟之俗。
腊八 十二月初八为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,本地人用大米、豆、笋、枣子、豆腐等煮成素品“腊八粥”吃,并祀佛祖。
小年 百姓一般在腊月廿四过小年。谚云“长工短工,廿四满工”,手工业者多在此日歇工,结清工钱回家。本地人于此日将祖先像挂于堂室,焚香祭拜,谓之“接祖”,并祭灶神。
除夕 各家贴对联、挂灯笼、贴门神、福字,到祖坟山祭祖。一般下午做年饭。傍晚,各家燃放鞭炮,关起大门,合家入宴,饮酒贺年。饭后,长辈给小孩“压岁钱”。一家人围坐一起,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。除夕彻夜不眠,谓之“守岁”。等待零时,燃放烟花爆竹“接天星”,迎接新年到来。
诸如生活习俗、生产习俗、礼仪习俗、信仰习俗、交流语言,两地大致相同。有诗赞宁昌古道,曰:
古道漫漫,见证悠远。石板片片,路通家园。
两地村民,饮水思源。祖宗功德,世代相传。
(作者系宁国市河沥溪小学退休教师)
制作:童达清。
发布于:安徽省